邮箱登录
邮箱:
@cpaffc.org.cn
密码:
重置
首页
友协新闻
友协新闻
日中友好会馆日本大学生代表团访华欢迎晚宴在京举行
7月29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日友好协会在京举办晚宴,欢迎以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教授家永真幸为团长的日中友好会馆日本大学生代表团一行59人访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袁敏道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日关系处在改善发展的关键阶段,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是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目标和责任。中日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期待日本青年通过此访,结识中国朋友,关心中日关系,将来成为中日友好的参与者,为创造两国关系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家永真幸感谢友协的热情接待和精心安排并表示,团员们来自日本10余所高校,对此访十分期待。代表团访华期间将尽可能多看多听多交流,感受中国的快速发展,并以此访为契机,更加关心和支持日中关系发展,为构建和谐稳定良好的日中关系作出贡献。日本驻华使馆公使臼井将人表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人与人加深相互理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期待代表团的青年能与中国同龄人结下跨越国境的坚固友谊。欢迎会上,中日两国大学生还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协理事王众一,东亚部主任程海波等出席活动。代表团应我会邀请,在中日两国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交流的备忘录》项目下来华访问交流,将访问北京、山西等地,与中国大学生开展友好交流,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东亚部一处 摄
2024-07-29
查看详情
“我和中国的故事”优秀征文(十)——超越时空的碰撞与共鸣
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超越了国界的阻隔和文化的藩篱,将多元化的世界联结在一起。艺术具有个性化、独特性和共通性的特征,能够架起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我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女中音歌手,与中国的缘分始于8年前的一场演出。2016年,我应邀参加在江苏苏州举行的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该艺术节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声乐艺术节,为外国歌手学习用中文演唱提供了契机和平台。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得益于这个艺术节,我爱上了中文,开始自学方块字,学唱中文歌,后来还学过昆曲表演。如今,我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中国音乐,同时也是在了解中国文化,这种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去年1月,我有幸同包括中国艺术家在内的多国艺术家一起,参加了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举行的“唐诗的回响”音乐会。我们共同演绎了以一些唐诗名篇为基础创作的音乐作品,与观众分享了中国古诗的魅力。当天与我们联袂演出的还有享誉世界的费城交响乐团。1973年9月,费城交响乐团访问中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乐团,那次访问也被誉为一场“破冰之旅”。在音乐会上,我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历史联结——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联结。这次音乐会呈现的作品之一是著名唐代诗人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音乐会的核心理念。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绵延不绝。在英国埃文河畔的小镇斯特拉特福,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故居里,中国明代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和莎翁的青铜雕像并肩而立。这座雕像于2017年建成。这两位东西方戏剧领域的卓越代表生前从未谋面,巧合的是他们均在1616年与世长辞。400多年之后,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实现了“跨时空相遇”,两人分别手执毛笔和鹅毛笔的形象象征着东西方文化超越时空的碰撞与共鸣。无论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海角,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友谊和互信都十分重要。我相信,深情厚谊可以温暖人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种友谊该如何建立?唯有通过密切人员往来,不断开展交流、对话与合作。国家间关系也许会出现阴晴圆缺,但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跨国交流是永恒的旋律。不同文明之间开展交流,有助于人们从“破冰”到“冰释”,逐步消除误解,摒弃偏见,增进相互了解,总有一天使友情变得深厚,如同“千尺潭水”。1920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在英国伦敦留学期间写下了著名诗篇《教我如何不想她》,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后来,音乐家赵元任为这首诗谱了曲,不仅在中国广为传唱,也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远离故土的我,每次听这首歌曲都深有感触。好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使不同国度的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其触碰到了人们心中最朴素真挚的情感,而且其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国家各有差异,恰如人生而不同。这只是事物的一面,而另一面是,我们都有共通的人类情感:我们会陶醉于美妙的音乐,即便不懂歌唱者使用的语言;我们会因其他人的不幸而生出恻隐之心,哪怕他们生活在我们从未抵达过的地方。作为人类,我们拥有超越其他物种的独特能力——交流沟通和感同身受。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6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则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让我们谦虚待人,更加耐心地互相倾听,只有这样,才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更好地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作者为英国女中音歌唱家、北京大学英国籍留学生菲比·海恩斯)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07月25日17版)
2024-07-29
查看详情
袁敏道副会长会见印度文艺界代表团
7月26日,袁敏道副会长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见印度文艺界代表团。袁敏道欢迎代表团访华,并就落实好中印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携手传承中印友谊以及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与代表团交换了意见。印方感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增进中印民心相通发挥的重要作用,愿积极推动两国民间开展更多音乐、绘画、文学等领域友好交流。亚非部副主任徐焱会见时在座。应我会邀请,印度文艺界代表团将于7月25日至30日访问北京和江苏。 
2024-07-26
查看详情
“我和中国的故事”优秀征文(九)——“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诊脉、针灸、推拿……几年前,偶然接受的一次中医诊疗,让我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尝试翻阅中医典籍,发现里面不仅有各种疾病诊疗方法,还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理念。受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吸引,我想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学,并报考了云南中医药大学。顺利被录取的那天,我开心极了。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给我带来了很大困难。晦涩难懂的古文,复杂的药材采集、鉴别和配伍等都让我这个初学者头疼不已。但好在有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记得刚开始学习针灸时,我常常不敢下手用针。师兄师姐们为了鼓励我,不顾疼痛“舍身”让我练习各种针法。在他们的帮助和带动下,我的针灸技术不断提高,学习也很快步入正轨。学习期间,最让我难忘的是在云南省中医医院的实习经历。在那里,我有机会亲身参与对患者的诊疗。每周六下午的跟师学习是我最期待的时间。为了帮我更好地学习中医理论,带我的老师不仅让我坐在她和患者身旁一同参与把脉和抄方,每看完一位患者后,她还会为我进行认真的讲解:患者是何种脉象,代表着何种病情,药方中的每味药起到何种作用……以此来培养我的诊疗思路,让我获益匪浅。即使她因此无法准时下班,也从未停止过对我的细致传授。中国有句古语——“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我很感激和珍惜在学习道路上遇见的老师们,也切身体会到中医师承的重要性。求学这些年,我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他们的善良和热情深深地影响着我。当我因学习压力感到焦虑和疲惫时,是我的同学们陪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他们耐心地帮我复习功课,带我去爬山、逛街,让我体验生活不同的精彩。记得第一次被邀请参加中国同学的家宴,围坐在热闹的餐桌旁,品尝着各式各样的家常菜,听他们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温暖和包容。我想对在中国遇到的每一位师长、朋友致以最深切的谢意。他们的教诲和支持,让我在知识、情感和精神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滋养。每一次交流、每一次耐心的帮助,都是我宝贵的记忆,让这段旅程充满了温暖的回忆。在中国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和惊喜,每一次进步都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中医教给我治病救人的技能,也教会我如何看待生命。跨越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情谊,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独特性,更在于连接人心的力量。原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可以建立起如此强大的情感纽带。这些经历影响着我的职业道路,更塑造了我对世界的理解,让我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未来的道路上,我希望能继续在中医药领域深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分享给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文化。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在我的祖国缅甸和更多国家推广中医药文化,让它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人民的桥梁,为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将带着无限的感激和这份深刻的领悟,继续在探索中医药文化的道路上,勇敢而坚定地前行。(作者为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生)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07月23日17版)
2024-07-25
查看详情
袁敏道副会长会见日本航空公司中国总代表小枝直仁
7月23日,袁敏道副会长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见日本航空公司新任中国总代表小枝直仁。袁敏道祝贺小枝来华履新并祝愿日本航空在华业务顺利开展,为中日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更大贡献。双方还就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等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了意见。
2024-07-25
查看详情
“我和中国的故事”优秀征文(八)——我与中国的情缘
老子有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与中国的情缘也是这样开启的。我的家乡在新西兰黑斯廷斯市。1981年3月4日,黑斯廷斯市与中国广西桂林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这是中国和新西兰两国间的第一对友好城市。2003年初,桂林市的一个代表团访问黑斯廷斯,我有幸参与接待工作,与来自桂林的朋友们相识;次年,我随黑斯廷斯市议会代表团访华,迈出了认知中国“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我们当时访问了上海、北京、桂林等地。桂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尤其让我感到惊喜。在桂林的最后一晚,我去观看了一场文艺表演。表演现场,我被舞者华丽的服饰和优美的舞姿所深深吸引,沉浸其中。几个节目之后,一名舞者走下台,与200多名观众进行互动。后来她慢慢走向我,对我说:“你愿意跳舞吗?”我并不擅长跳舞,但仍接受了这个邀约。音乐响起,我们跳起了竹竿舞,细长的竹棍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合。一曲舞毕,邀请我上台的舞者为我戴上了一个美丽的花环。表演结束后,我们还拍了一张合影。在回新西兰的路上,我反复回味这场表演,同时也为没能对给我戴上花环的舞者说声“谢谢”而感到懊恼。回到黑斯廷斯后,我为那位姑娘挑选了一个新西兰玉镯。但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于是我写了一封信并附上照片寄到了桂林。或许是中国文化中的“缘分”使然,这封信和礼物最终送到了那位舞者手中,为我们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如今,我们仍待彼此如兄妹,经常相互分享生活中的点滴。2005年,我再次来到桂林,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在榕湖旁,我结识了两名年轻的中国女孩并与她们交换了电子邮件地址。通过邮件交流,我了解到她们来自农村地区,父母尽其所能为她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令我十分动容,继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曾通过一张照片找到了当年邀请我跳舞的姑娘,这种“缘分”是否还有更多呢?我请她们穿上民族服饰拍照并将照片寄给我。随后,我发起了一项“挑战”,请黑斯廷斯的学生寻找这两名女孩,唯一的线索就是这张照片,第一个找到她们的人将获得一次免费的桂林之旅。这在当时引起了黑斯廷斯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这里的学生们蜂拥至图书馆和电脑前,寻找一切与中国桂林有关的信息。在搜索过程中,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友好城市桂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尽管远隔重洋、语言不通,仅仅一周后,两名学生就成功找到了她们。后来,这两名新西兰学生与照片中的女孩在桂林见面,这两名中国女孩也获得了前往新西兰的机会。她们访问了新西兰的一些著名景点,以及黑斯廷斯的学校,还乘坐我专门为她们设计的花车参加了黑斯廷斯一年一度的迎春花车巡游。这项“挑战”的成功超出了我的预期,也让我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此后,我更热衷投身各种推动黑斯廷斯和桂林及中国其他地区的友好交往活动之中。我带领新西兰的一支小合唱队赴桂林表演,参加在桂林和南宁举办的博览会以及上海世博会,受邀前往河北省衡水市发表演讲,邀请来自北京的马术团队、来自少林寺的僧人前往新西兰表演,还在黑斯廷斯的多个社区发表关于中国的演讲。为庆祝黑斯廷斯和桂林结好25周年,我们在中央商务区、议会大楼等地设计橱窗和展览,展示中国的照片和中国灯笼等装饰……推动两国人民相知相亲这一信念驱使我不断前行,我也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缘分”在两地、两国民众间生长。在我看来,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去看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我而言,与中国的情缘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丰富了我的阅历,我也希望更多的新西兰人到中国去,看看新时代中国令人惊叹的快速发展,感受中国人民的爱和温暖。(作者为新西兰黑斯廷斯市议员凯文·沃特金斯)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07月22日16版)
2024-07-24
查看详情
袁敏道副会长会见日本众议院副议长海江田万里一行
7月23日,袁敏道副会长在京会见日本众议院副议长、立宪民主党最高顾问海江田万里一行。袁敏道欢迎海江田副议长率团访华,并转达杨万明会长的亲切问候。双方还就中日关系及两国民间交流等交换了意见。日本自民党众议员橘庆一郎、立宪民主党众议员神谷裕、日本共产党众议员穀田惠二及东亚工作部主任程海波等出席活动。
2024-07-24
查看详情
“我和中国的故事”优秀征文(七)——在中国感受“家文化”
我来自尼泊尔。去年9月,满怀着好奇,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四川大学的一名留学生。我的新生活在成都展开。我发现这里有着自己独特的悠闲节奏。成都公园众多,每到周末,如果再逢天气晴朗,人们就会到公园里喝茶聊天,小孩子则在一旁嬉戏玩耍。成都是美食之都,每当夜幕降临,大大小小的餐馆几乎座无虚席,能感觉到食客们都十分尽兴。我的住处离锦江很近。每天早晚,我都会沿着锦江散步。在沿岸的东湖公园和望江楼公园,伴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和清脆的鸟鸣声,常常有老年人练习太极拳,他们身姿舒展,动作如行云流水,是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傍晚,河道附近的露天广场上,总有很多人一起跟着欢快的音乐跳广场舞,他们大多数跟我母亲的岁数差不多,但是散发出的活力着实令我钦佩。也许是晨起散步的习惯,也许是流经繁华主城区的锦江的清澈让我肃然起敬,我常常会留意这座城市的环卫工人。我记得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在散步返回住处的途中,我看到环卫工人们正在清扫马路上的落叶。出于好奇,我也想加入其中,看看他们如何工作。我尝试用蹩脚的中文同他们交谈,但不太懂对方的四川方言。不过当我拿起扫帚时,他们瞬间明白了我的意图。那天,我和他们一起收集落叶,然后打包分装搬运。分别时,他们热情地提议要与我这个汗流浃背的外国男孩拍一张合影。我至今仍珍藏着那张照片,那个瞬间我们被彼此的热情感染,笑容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是我常常能感受到成都市民的热情与友好。我的邻居是一位身体健壮的老人,有时早晨我会帮助他一起清扫住处居民楼附近的街道,然后坐在一起吃早餐——多数时候是油条,他会听我讲我的家庭和我的父母。有时他会“抱怨”我穿的衣服太薄:“你不了解成都的冬天,应该穿得更厚一些。”我住的社区还有一位热心的“孃孃”,常常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送给我一些好吃的食物。他们让我感觉十分温暖,也让我更加了解成都,了解中国——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城市、热闹的公园、繁忙的地铁,还有热情友好的人们。他们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异乡人,而是随时能够融入他们、同他们一起欢笑的普通的年轻人。没来中国的时候我就听说,中国具有浓厚的“家文化”。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现在已经在我脑海中有了清晰画面,那是爷爷奶奶们拎着孙辈的小自行车去接他们放学回家,也是爸爸妈妈们在游乐场陪伴尽情玩耍的孩子……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来自长辈全神贯注的关爱,来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教育、期待、传承和鼓励。而我,一个异乡人,也许也是这样一种溢出的“家文化”的受益者。中国很大,所见所闻常引发我的思考。对我来说,中国社会就如同一部有着许多迷人章节的厚重经典小说,蕴藏着感人故事,充满友善与温情。也许用一生时间也无法透彻地了解它的方方面面,但是我感谢这些我所遇到的人们,他们为我打开了探寻迷人中国文化的窗户。(作者为四川大学尼泊尔籍留学生尼拉杰·拉尤)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07月18日17版)
2024-07-23
查看详情
袁敏道副会长会见日本自民党 总务会长森山裕一行
7月22日,袁敏道副会长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见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森山裕一行。 袁敏道副会长欢迎森山率团访华,并转达杨万明会长的亲切问候。双方就中日关系及两国地方、人文、青少年等领域交流交换了意见。东亚工作部副主任张孝萍、日本驻华使馆公使臼井将人等参加活动。应我会邀请,森山裕一行于7月19日至23日访问上海、湖南、北京等地。
2024-07-23
查看详情
姜江副会长会见法国人民援助会秘书长斯坦伯格
2024年7月19日,姜江副会长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见法国人民援助会秘书长斯坦伯格一行,就加强两组织合作,推动两国民间特别是青年交流交换了意见。任新 摄
2024-07-19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