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邮箱:
@cpaffc.org.cn
密码:
重置
首页
资料
资料
共建人民友好之桥 互利合作之桥
共建人民友好之桥 互利合作之桥 ——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乌干达副总统爱德华·塞坎迪阁下,  尊敬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阁下, 尊敬的荷兰前首相维姆·科克阁下, 尊敬的孙政才书记、黄奇帆市长、李小林会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  2016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在山城重庆隆重开幕。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今时代是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我们这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需要更多增进交流和了解,城市与城市之间需要搭建起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桥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里,我就响应习近平主席倡议,落实本届会议“创新发展,合作共享”主题谈几点建议: 第一,扩大友好城市交流,厚植人民友好情谊。人民友好是国家友好、世界和平的基石,友城交流是人民友好的重要渠道。中国开展国际友好城市活动40多年来,已同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建立了2340对友城关系。比如湖南省长沙市与乌干达恩德培市积极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共建了“恩德培-长沙示范小学”。江苏省南京市与日本爱知县通过加强青少年交往和艺术团体交流,不断增进民间友好。云南省瑞丽市与缅甸木姐市每年在“十.一”黄金周举办“中缅胞波狂欢节”,深受两国民众欢迎。国家关系发展,根基在人民,活力在交往。希望国际友好城市拓展交流领域,丰富交流形式,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好情谊。 第二,互鉴规划建设经验,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城市化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已成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目前,世界5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有28个,包括重庆在内,中国占6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现在已有7.5亿人生活在城市。城市提升了人类生活品质,但我们也越来越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困扰。近年来,中国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为世界城市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国际友好城市活动也积极致力于推动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治理水平。广州市与新西兰奥克兰市、美国洛杉矶市成立三城规划设计联盟,福建省与比利时列日省共同开发水电气“三网一卡”城市智能管理系统,江苏省镇江市与德国曼海姆市深入开展“低碳出行、生态立市”交流合作。希望国际友好城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增强城市建设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推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让广大民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第三,拓展互利共赢合作,共享城市文明成果。 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是引领发展的“火车头”。国际友好城市活动为中外城市开展平等互利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我们今天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重庆市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深化互利合作,促成了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的开通,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黄金通道。古代欧洲的商旅驼队来华需要大概一年到两年时间,但是现在在我们的火车道上只需要13天。还有陕西省西安市与荷兰格罗宁根市通过友城渠道深化合作,在西安举行的“西洽会暨丝博会”专门设立“格罗宁根日”,西安市多次组织企业家赴格罗宁根参加“北方荷兰经贸展”。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文明应由各国人民共享。希望国际友好城市积极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结出更多互利互惠的累累硕果。 目前,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今年前3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7%,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中继续列居首位。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使中国的经济在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轨道上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与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相连相通。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推动中外人民友好交往,愿借助国际友好城市交往,同各国一道搭建人民友好之桥、互利合作之桥,共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最后,祝愿2016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6-11-15
查看详情
可共享、抵御风险、持续发展的城市
可共享、抵御风险、持续发展的城市 ——荷兰前首相维姆·科克先生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源潮先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女士,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先生,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能够代表世界领袖联盟致辞,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我本人2014年时也出席了中国国际友城大会。自此,世界领袖联盟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在城市工作方面。感谢全国友协的热情邀请及盛情款待。  如你所知,世界领袖联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110多位前总统和前首相组成,其使命在于支持和鼓励民主价值观及其领导力。我们致力于构建桥梁,在“良政”框架下增进相互理解及对话、推动建立包容、和平社会环境。  因此,城市至关重要。2050年底,世界将有近70%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形形色色的人群在城市里汇集,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在共同的社会空间里相处。我们用“共享社会”这一术语来描述这样的社会。 城市已经成为创新、文化和经济中心,面临着与日俱增的社会和经济挑战。因此,在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领域,明确世界各地城市间的协同作用及合作可能性相当重要。不管是通过正面实践还是负面实践,城市可以都通过信息共享互相学习。 自从世界领袖联盟成立之日起,我们作为前政要就开始从城市这一层面尝试解决上述问题。这些问题包含多个方面,通常涉及污染、气候变化及创新,需要能够提升包容性和参与度的倡议;这些倡议都建立在大众权利、责任及机会平等的基础上的。 地方政府与公民最为贴近,这就为解决大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和挑战。地方政府将大有作为。 针对不同族群杂居带来的益处,我们需要改变看法;但我们也必须调整我们所处的空间,来增进人群互动。城市应当尽情施展它作为政治和社会创新实验室的巨大潜力。 2016年对于《可持续发展2030年议程》、《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新城市议程》至关重要;它融汇了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以此推动平等、福祉和共享繁荣。 同样,中国抓住了二十国集团峰会主席国的机会,强调“向着创新、活力、互联互通及包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把城市置于增长战略的中心位置。与此类似,“一带一路”倡议以“为人民构建友谊桥梁、推动人类发展”为基石,同样把城市作为连接线。 我们欢迎“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11项关于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的表述,将其作为改革城市的有力驱动;通过确保公民基本需求和权利,理解地区及城市领导人使城市及人居环境向着“包容、安全、可抵御风险及可持续发展”趋势的责任。这也需要以社区为单位的(良好)适应及减灾措施的施行。 为扩大地方政府追求“绿色模式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必须继续构建、强化现存的城市网络及城市间的伙伴关系。这些伙伴关系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体系、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不同的城市合作共赢的良好范例。 在今年早些时候由全国友协主办、世界领袖联盟参与的从都国际论坛上,参与者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城市联盟,以催发蕴含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里的积极动力。 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创新工具,包括大数据及提升科技能力,作为对现有政策和做法的补充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广范围内交流工具、社会媒体的应用,以及城市间信息交流能够带来重要的机遇。 世界领袖联盟鼓励在座所有人在城市及各领域内开展积极合作,以加快《2030议程》的实施。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召开此次论坛,为与会者提供交流的空间,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感谢大会组织方,让大家有机会就最佳实践展开交流,让我们与有着共同关切的人们建立更深、更广的联系。所有公民将从中受益。 谢谢大家!
2016-11-15
查看详情
迈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步
迈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步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尊敬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李小林会长,以及重庆市的孙政才书记、黄奇帆市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鸠山由纪夫,请大家多多关照。 此次我们来自全世界各地友好城市的朋友们能够在中国西南的重镇重庆欢聚一堂,召开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我感到非常高兴。日本在过去侵略中国的时候曾经进行了重庆大轰炸,破坏了重庆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夺走了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命,在此,我郑重表示深深的歉意。后来重庆市作为工业城市不断发展繁荣起来,如今,作为直辖市的重庆市以汽车产业为依托,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内陆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我对此表示由衷的敬意。此外,重庆市也被给予厚望,将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发挥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所规划是欧亚大陆各国人民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成为命运的共同体,而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所主张的友爱精神。所谓友爱就是指双方要认同彼此共同点, 同时也要理解彼此的不同,而正因为彼此不同才需要互相帮助的精神。但是,我们现今世界不仅没有互相帮助,反而由于全球化快速发展,新自由主义不断蔓延,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形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恐怖袭击、地区争端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也产生了大量的难民,严重威胁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结果便是造成民族主义重新抬头,我们看到英国脱欧。另外,昨天美国总统大选,我们都知道特朗普当选,在日本,安倍政权也不断大肆威胁中国威胁论,诸有此类的民族主义极有可能导致周边国家之间的紧张局面。我现在是为了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所设立的亚投行AIIB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我希望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从而让我们这个世界不再有贫困、歧视以及由贫困、歧视造成的恐怖袭击。同时也可以从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中解脱出来。作为亚投行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我向亚投行提议,我们的投资应当只限于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应该主要开展多边业务,我们应该投资有益于地球环境的业务。同时,考虑政府资金有限,还应该积极起用民间投资等等。我非常期待亚投行发展顺利,“一带一路”的倡议能够发展得一帆风顺。 一直以来,我本人在友爱理念的基础之上一直提倡要构建一个以日中韩三国以及东盟十国为核心的东亚共同体,我所提倡的东亚共同体和“一带一路”这一构想相比只是一个更小的圆,但是我认为这两个圆是同心的,是同心圆。而这两个构想他们都基于地区主义,而我们这一地区主义是可以减少由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带来的弊端的。促进这种地区主义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缔结姐妹城市关系,以促进不同国家城市之间的友好交流,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要积极实施友城之间的合作项目,比如我们可以建设绿色城市或者我们还可以共同举办各项文化活动,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另外,我认为在某一个城市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宣传东亚或者是东亚各国的文化,这也是一种提高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法。我在担任日本首相期间曾经提议过要设立一个东亚文化城市的构想,也就是说在日中韩三国每年选出一个城市来介绍东亚丰富多元的文化,这项构想在两年前就开始实施了。在日本,我们选出了横滨市、新澙市和奈良市,在中国选出了青岛市、泉州市和宁波市,明年在日本已经确定了要将京东市作为候选,目前中国方面的候选城市还没有定下来,我想此次我们举办国际友城大会的重庆,重庆这个城市应该是最适合今年东亚文化构想的候选城市了。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可以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来增进友好,从而抑制国家之间的矛盾纠纷,为促进友好关系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将促进东亚、欧亚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我坚信这一点。为此,我认为此次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正是朝着构建命运共同体迈出的重要一步。 衷心祝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6-11-15
查看详情
友城交流源远流长
友城交流源远流长 ——乌干达副总统爱德华·塞坎迪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先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大家相聚在重庆这个伟大的城市出席本次会议。我给大家带来乌干达总统对中国人民的问候,乌干达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小但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国家,它是一个赤道国家,它同时拥有南北两个半球的特色,它拥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气侯非常宜人,最为重要的是,乌干达欢迎世界人民。我们也非常欢迎各位能够前往乌干达做生意、投资,我们的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我们在此共聚一堂,旨在为我们的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寻求发展、交流看法,并就如何在改善人民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分享经验。感谢大会主办方为会议选择了“创新发展、合作共享”这一合适的主题。我们应该创新并探索方式,推动民间交往,促成更多友好城市的建立,深化地方政府交流。在此,我想感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迄今为止做出的卓越贡献。 有目共睹,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中国已经明确了方向,将在相互尊重的外交政策基础上开展国际交往与合作。 祝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感谢我的国家!
2016-11-15
查看详情
共同努力开展城市外交的新局面
共同努力开展城市外交的新局面 ——全国友协会长、友城联合会会长李小林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先生,尊敬的乌干达副总统爱德华·塞坎迪阁下,尊敬的重庆市市委书记孙政才先生,尊敬的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先生,尊敬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阁下,尊敬的荷兰前首相维姆·科克阁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来自56个国家700余位省市代表相聚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出席2016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向长期以来为国际友好城市事业发展作出不懈努力的国内外朋友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为配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扩大我国地方政府的对外交往,我会于2008年创办了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迄今已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成功举办四届,在中国国家领导人、中外地方政府及友好组织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下,大会参会人数逐年增加,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最具影响力的专门性国际论坛。今天,我们相聚在重庆,再次举办第五届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既是对国际友城间历年交往的总结,也是为未来友城发展走向的远景谋划。衷心希望在座的各位嘉宾广泛对话,深入交流,为不同国家、地方及城市间实现创新发展、合作共享提供更多思路和对策。 地方政府友好往来是国与国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石,中国国际友好城市活动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中国地方政府同国际社会建立长期、稳定、广泛的联络开辟了渠道。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自195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受中国政府委托,我会负责管理中国通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城市工作,并于1992年发起成立了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专门负责推动中外地方及城市的平等互利、自愿基础上缔结友好城市关系。自1973年中国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结为第一对友好城市至今,目前已与世界上133个国家建立了2300多对友好省州和城市关系。 多年来,我会本着讲友谊、讲实效、讲互利原则,代表中国人民在国际舞台上广交深交朋友,积极创办了如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金砖国家友好城市及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中美省州长论坛、中日省支持论坛,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中国非洲地方政府合作论坛等多个双边及多边城市交流品牌项目,不断拓展中外地方间、城市间互利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我会发行了《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和中国城市竞争力专题报告(1973-2015)》《开放的城市》、《共赢的未来》两本专著,首次全面系统对我国40多年我国友好城市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推动中国城市外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我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表示,希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再接再励,更好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和公共外交,不断为中国民间对外友好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我会将继续利用自身优势,在推动友城关系缔结同时,努力提升友城交往质量,有重点有针对性推动国际友城活动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会将积极为中外地方及城市间友好交往提供平台,在地方政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更好的发挥桥梁作用,把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外交事业做得更加红火。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展城市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的繁荣、世界的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2016-11-15
查看详情
创新发展 合作共享 加强国际友城交流
创新发展 合作共享 加强国际友城交流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李源潮副主席,尊敬的塞坎迪阁下,鸠山由纪夫阁下,科克阁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2016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在美丽的山城召开。作为东道主城市,我谨代表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以及3300万重庆人民,向出席本次会议的李源潮副主席和远道而来的各国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诚挚和热烈的欢迎! 让城市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全球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职责和愿望,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是全球城市间互相借鉴经验、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这次大会以“创新发展·合作共享”为主题,同时举办国际城市创新展和首届中拉地区政府合作论坛等活动。这为加强国际友城间友好交流注入了新的内涵。我相信,这必将进一步增进中外各城市间的沟通与了解,就共同关心的成共识,共同造福于友城的人民。 创新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当前,重庆正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致力于推进发展理念、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努力转变发展动力,我们采取集群化方式大力发展汽车、电脑、手机等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电子信息和汽车两大产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超过50%,工业利润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根据《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行业,我们又进一步的谋划了实施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和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目前我们对工业增长,这些产业的贡献已提升到40%左右。同时,我们还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国际金融结算等新兴服务贸易,这方面这些行业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以上。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链,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创新,引进研发机构、精英团队和先进技术,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 合作共享是对外开放的必由之路,这些年我们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着力构建两江新区和保税区、开发区为重点大平台,建设铁路、航空、水运、高速公路等物流大通道,形成了关检互认、信息共享、执法互助国内外大通关,培育起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外向型产业集群,内陆开放高地特征日益显现。全市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进出口额最近五年增长了5倍多,去年达到745亿美元,跃升到全国前十位。今年,国家又批准重庆开展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试验,重庆自贸试验区将聚焦海关特殊监管区、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金融商务集聚区等功能,推进服务贸易产业聚集和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与时俱进的谋划一批创新性举措,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我国政府对重庆这座直辖市的建设发展始终倾注关心,今年初,习近平主席亲临重庆视察指出,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为推动重庆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间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充分发挥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功能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我们期待各国友城同我们一起在创新发展、合作共享的理念下,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双方的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址,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我们的贡献。 最后,祝2016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6-11-15
查看详情
李克强在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做长期稳定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在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2016年11月5日,里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尊敬的库钦斯基斯总理, 各位同事,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里加,与各位新老朋友一道,共同出席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16+1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跨区域友好合作的创新举措,也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6+1合作”年年都有新成果、新气象。尽管近几年全球贸易低迷,但中国与16国进出口贸易仍逆势上扬,今年前三季度达430亿美元,同比增长4%。双方投资和产能合作势头迅猛,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对中东欧国家投资增长近90%,双向投资累计达70亿美元。一批标志性的合作项目已经完成。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双方直航线路增加到6条,双向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   5年来,“16+1合作”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共同努力,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长期坚持。   一要平等协商、互尊互助。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始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尊重各自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在合作中始终坚持友好协商,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二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最稳固,着眼共同发展的合作最能持久。“16+1合作”始终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不是单方面让利,而是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商业化原则,发挥各自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实现双赢与多赢。   三要开放包容、携手同行。我们始终强调“16+1合作”是中欧合作的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中欧已就“一带一路”建设与欧洲发展规划、国际产能合作与欧洲投资计划、“16+1合作”与中欧合作对接达成重要共识,欢迎域外国家结合具体项目开展三方合作。“16+1合作”不排斥第三方,越来越多的观察员参加我们的会晤,体现了开放性、包容性。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16+1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也有利于欧洲平衡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四要联动发展、共创共享。“16+1合作”注重共同参与,相互借力给力、互促共进,使每个国家在合作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连带效应和集成效应。我们注重彼此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对接,加强经济政策协调,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使合作导向与各国需求之间、规划与实施之间、项目与融资之间形成联动。我们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探索新模式,不断开辟新领域、搭建新平台、催生新成果。   女士们,先生们!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远不及预期,全球贸易处于30年来最严峻的时期,各国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今年9月在中国杭州成功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强调努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确保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提供惠及更多人的机遇。中国愿与中东欧国家一道,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势,合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既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我们要扩大双向贸易规模。大力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海关、检验检疫沟通协调机制,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中方不追求对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顺差,愿意进口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和适销对路的工业品,欢迎中东欧国家企业到中国参加各类展会,推介产品和品牌。也希望相关国家在市场准入、商务签证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为中国产品和企业进入中东欧提供更多便利。   ——我们要加快推进互联互通。中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愿意推动匈塞铁路和中欧陆海快线早日建成,打通纵贯中东欧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支持亚欧之间运输通道建设,增加中欧班列数量,在中东欧国家设立更多物流中心,进一步提升中东欧国家在亚欧大陆桥中的枢纽作用。   ——我们要深入开展产能合作。中方愿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产业园区和技术园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合作,帮助中东欧国家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有成熟的、技术水平和配套服务良好、性价比高的优势装备和产能,中东欧国家有加快工业化的需求,西欧发达国家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三方的优势结合起来,能够实现多赢和共赢。   ——我们要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我愿向大家宣布,去年我在苏州领导人会晤时提议的16+1金融控股公司已正式成立。金融公司由中国工商银行牵头组建,通过商业化运作从全球市场募集资金,遵守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规定,重点支持16+1框架下采购中国装备和产品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   ——我们要挖掘旅游合作潜力。各方应进一步放宽签证政策,简化入境手续,开通更多直航,为游客观光、购物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中方期望未来5年内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旅游交流人数翻一番,不断深化人文交流,进一步拉紧双方人民的感情纽带,打造双边合作的新亮点。   女士们,先生们!   在座的企业家朋友很关心中国经济形势,我愿做简要介绍。近年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中国经济运行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速度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今年前9个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农产品供给充裕,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工业增速和企业效益、进出口、投资企稳回升,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特别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9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为近年来首次。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能够保障比较充分的就业,特别是每年能为新增的700多万大学毕业生、5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数百万农民工提供工作岗位,是殊为不易的。这为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保持稳定增长并加快转型,靠的是什么?概括起来说,靠的是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内在发展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没有实施“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各种政策工具的创新和优化组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加力增效,以大幅度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以补短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中国政府负债率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比较低的,中央政府负债率为16%左右,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较大空间。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我们坚持不松不紧的政策取向,广义货币(M2)一直按照增长13%左右的预期目标在调控,并没有超发货币,9月末M2同比增长11.5%,同时,综合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传导机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是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我们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去年以来中国新增市场主体平均每天超过4万户,其中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今年前三季度增加到每天近1.5万户。同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我们一手抓改造升级,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前三季度累计完成全年化解钢铁、煤炭产能任务的80%以上,市场供求和企业效益有所改善。迅速成长壮大的发展新动能对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等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三是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随着国内外多重困难传导叠加、交织影响,一些风险隐患也在显现。对此,我们统筹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综合施策,目前风险总体可控,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我们正在深化金融改革,积极稳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多策并举逐步降低非金融类企业杠杆率。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总体保持稳定,但也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我们将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基础,我们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对中国来讲,最大的风险是不发展。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种风险隐患将会在发展中逐步得到化解。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足、回旋余地广,完全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现在6.7%的增长形成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增长10%的增量,一年的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经济体的经济总量。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达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7200亿美元,出境旅游超过6亿人次。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而且会越来越开放。这必将为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各国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女士们,先生们!   拉脱维亚有句谚语,“原地踏步就是退步”,中国也有类似的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各方要凝聚共识,携起手来,努力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共同迎接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美好明天! 本文转自:外交部网站
2016-11-07
查看详情
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出席《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实录
2016年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国新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主持发布会,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出席,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郭卫民: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7月12日,应菲律宾时任政府单方面请求建立的所谓南海仲裁案的临时仲裁庭公布了仲裁裁决,中国领导人已经表明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中国政府发布“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应菲律宾共和国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所做裁决的声明”,重申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指出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约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中国政府的立场赢得了国内广大民众的坚决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有关争议》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中菲南海争议和南海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和政策。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先生出席,请他一起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首先我就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做简要介绍。《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共包括五部分内容。 一是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强调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是历史上确立的,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长期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二是中菲南海有关争议的由来,强调菲律宾非法侵占行为制造了中菲南沙岛礁争议,菲律宾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领土主张毫无根据,指出现代国际海洋法制度的发展导致中菲出现海洋划界争议。 三是中菲已就解决南海有关争议达成共识,强调通过谈判解决有关争议是中菲的共识和承诺,妥善管控南海有关争议是中菲之间的共识。 四是菲律宾一再采取导致争议复杂化的行动,指出菲律宾企图扩大对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侵占,一再扩大海上侵权,企图染指中国黄岩岛,强调菲律宾单方面提出仲裁是恶意行为。 五是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政策,就南沙群岛领土问题、南海海洋划界问题、争端解决方式、在南海管控分歧和开展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航行自由和安全、共同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等方面阐述中国的政策主张。 白皮书旨在还原中菲南海有关争议的事实真相,重申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和政策,溯本清源,以正视听。白皮书有2万余字,以中文、英文、俄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多语种发表,中文版和各外文版已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即将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我还想指出,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老百姓说,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违法仲裁,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精心包装的政治闹剧。所谓裁决是非法的、无效的,改变不了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事实,否定不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这场闹剧在南海这片中国人的“祖宗海”掀不起风浪。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和意志坚如磐石。 下面,我们就请刘振民副部长介绍有关情况。 刘振民:媒体朋友们,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白皮书发布会。刚刚郭卫民副主任介绍了白皮书的总体情况。发布这本白皮书是中国政府应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重要步骤。白皮书包括五大部分,刚才郭卫民主任都已经讲到了,我下面愿意向各位系统介绍一下白皮书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人民在南海活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最早开发经营南海诸岛和南海,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管辖。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各项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确立的。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曾经非法侵占南海诸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战后国际文件规定,日本应将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所以,中国在战后收复了台湾、澎湖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原属于中国的领土,恢复了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也绘制了标绘有南海断续线的有关地图,并于1948年妥为公布,昭告世界。南海断续线自1948年以来就存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进一步维护对于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南海的相关权益。中国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巡逻执法、资源开发和科学考察等活动从未间断过。南海诸岛属于中国是二战后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构成了战后领土安排和国际秩序的组成部分。二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百科全书、年鉴、地图也都记载和标绘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 第二,中菲南海有关争议的核心是菲律宾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而产生的领土争议。自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先后以武力侵占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并提出非法领土要求。菲律宾为掩盖其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事实,实现其领土扩展的野心,炮制了一系列借口.但从历史和国际法看,菲律宾及其有关主张是不能成立的,不可能改变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基本事实。 此外,随着新海洋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中菲在南海部分海域也出现了海洋划界的争议。这都需要通过谈判加以解决。 第三,白皮书旨在说明中国始终为和平解决中菲南海争议做出不懈努力,并就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争议、管控海上分歧以及推动海上务实合作等,与阿基诺三世政府之前的历届菲律宾政府,也就是从马科斯政府到阿基诺三世政府都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多边和双边共识。在双边层面,双方同意通过谈判解决有关争议,保持克制,不采取可能导致事态扩大化的行动。坚持推动海上务实合作和共同开发,不使有关争议影响双方关系健康发展和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在地区多边层面,通过签署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菲双方也共同承诺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 第四,近年来菲律宾违背双方协议,一再采取导致争议复杂化的行动,推动中菲南海争议不断升级,是制造和挑起矛盾的始作俑者。 菲律宾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上建设军事设施,并对中国黄岩岛提出了领土要求,出动军舰蓄意袭扰中国渔民和渔船,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单方面的油气开发活动。 2013年1月,菲律宾时任政府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违背了中菲关于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的协议,违背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适用仲裁程序的限制性规定,侵犯了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权利。菲律宾滥用《公约》争端解决程序,捏造事实,编造谎言,企图借此全面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第五,中国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坚定维护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坚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南海仲裁案由菲律宾共和国时任政府单方面提起,有违中菲两国协议和地区国家共识,不符合国际法,注定要被抛弃。中方也注意到杜特尔特总统阁下和菲律宾新政府在南海和仲裁案问题上做出的积极表态,表示愿同中方就南海问题进行协商对话。中方对此表示欢迎。中方愿同菲律宾新政府共同努力,妥善处理南海问题,推动中菲关系早日重回正轨。双方越早移除仲裁案的障碍,就越有利于尽早全面启动合作,尽快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中方对中菲关系的明天抱有信心! 我就介绍这些,下面我愿意回答各位提出的问题。 一、中央电视台:我们看到,仲裁结果出来之后,有国家表示“这个仲裁裁决对当事双方都是有效的,都有约束力”,我想请问,中国如果不执行裁决,对他们来说是“违反国际法、将会损害国际声誉”,中方对此是怎么看的? 刘振民:关于这个仲裁裁决是否有约束力,中国政府已经表明立场,外交部声明已表明立场,这个裁决没有约束力、无效、违法,中国不会承认,也不会执行,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中国外交部声明当中,以及今天发表的白皮书当中都做了系统性的阐述,我今天想重点就仲裁庭是不是一个合法的“国际法庭”问题给大家做一个说明,目的就是要撕破仲裁庭的面纱。 第一,这个仲裁庭不是“国际法庭”,与位于海牙的联合国系统的国际法院(ICJ)毫无关系;与位于汉堡的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它的一部分;与位于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PCA)也不是一个系统的,但稍有点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常设仲裁法院为仲裁庭提供了秘书服务,这个仲裁庭在庭审的时候使用了常设仲裁法院的大厅,仅此而已。仲裁庭绝不是“国际法庭”,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二,这个仲裁庭的组成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操作的结果。这个仲裁庭由5名仲裁员组成,除了菲律宾自己指定的仲裁员,就是来自德国的沃尔夫鲁姆教授外,其他4名仲裁员都是由国际海洋法法庭时任庭长日本籍法官柳井俊二先生指定的。柳井是何许人也?他是国际海洋法法庭的法官,现在还是,同时也是日本安倍政府安保法制恳谈会会长,他在协助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也曾是日本驻美国大使。据各种消息证明,这个仲裁庭的组成完全是他操纵的,而且在后来仲裁庭的运作过程当中,他还在施加影响。 第三,这个仲裁庭的组成有很大的问题。媒体朋友也看到了,仲裁庭的五位仲裁员,四位来自欧洲:一位来自德国,一位来自法国,一位来自荷兰,一位来自波兰,都是欧盟成员。另外一位法官来自加纳,国际海洋法法庭最初成立的时候担任过庭长,但他长期居住欧洲。这样一个法庭有没有代表性?他们了解不了解亚洲文化?了解不了解南海问题?这涉及到一个仲裁庭或法庭的代表性和公正性,这是几十年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1945年签订《联合国宪章》、制定《国际法院规约》的时候,有一条明确规定,国际法院的组成必须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和主要法系。后来设立国际海洋法法庭时也有这个要求。为什么呢?就是要确保以后的国际法庭有代表性、有权威性。国际法院有中国法官,国际海洋法法庭有中国法官,常设仲裁法院也有中国的仲裁员,我本人也是常设仲裁法院的仲裁员,中国有四位仲裁员。但是这个仲裁庭的五位法官没有一位来自亚洲,更不用说来自中国,他们了解亚洲吗?他们了解亚洲文化吗?他们了解南海问题吗?他们了解亚洲复杂的地缘政治吗?他们了解南海的历史吗?他们凭什么能做出公正的裁决? 第四,这个仲裁庭的运作很有意思,让国际法学界大跌眼镜,有些法官原来的观点使人相信他们会维护有关利益,但在仲裁庭运作过程当中,他们完全背弃了他们原来坚持的学术观点,这些法官是什么观点、什么立场,写学术文章的时候是一种观点,到了仲裁庭上是另一种观点,他们有没有学术素养?有没有既定立场?还有仲裁庭使用的证人,有一位证人在著作里讲“南沙群岛至少有12个海洋地物是岛屿,可以主张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是到仲裁庭作证的时候却说“一个都没有”,哪有这样的专家?可悲的是,仲裁庭不做任何调查,不做任何辨别,就采信他的建议。 此外,这个仲裁庭是谁支持的?仲裁员是挣钱的,谁支持他们?谁支付他们?是菲律宾或者其他国家。这个体制与国际法院或海洋法法庭完全不同。 国际法院的法官、海洋法法庭的法官,他们的酬金是由联合国支付的,目的是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公正性。组成仲裁庭的五名法官是挣钱的,挣的是菲律宾的钱;可能还有别人给他们钱,不清楚。但肯定的是他们是有偿服务的。所以说,这个案子是《公约》生效以来第一个所谓依据《公约》附件七设立的临时仲裁庭,但这个仲裁庭的运作出乎当年《公约》制定者们的期待和预料,创造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去年我也讲过一句话,这个仲裁案可能会成为国际法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案例。这个仲裁庭的表现证明,强制仲裁程序很难取得成功,这个仲裁庭是失败的。这样的仲裁庭做出的裁决能有效力吗?能有公信力吗?它能做到公正吗?有的国家说,这个裁决是有约束力的,有关当事方要执行,这是骗人的鬼话。这么没有公信力的裁决,谁会执行?中国政府的立场很明确,这个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谢谢。 二、路透社:仲裁裁决公布后,中国下一步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是否会在南海地区建设更多的军事设备或军事设施?是否会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 刘振民:中国海军在南海的任何活动都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海域。但是大家看到的是,有一个国家派了庞大的航母舰队在南海活动。记者朋友们可以自己去评判吧。中国政府对仲裁裁决的立场很明确,我们不会承认、不会执行,它就是一张废纸。希望大家把这个裁决扔到纸篓里,搁在书架上,或者放到档案馆留起来就行了。无论如何,最终有关方面还是要回到谈判的轨道上来。中国希望能尽快与菲律宾回归到双边谈判的轨道上来。 大家看到,白皮书封面上写着《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这是白皮书的主题,是中国政府的政策。我们希望与南海周边国家,包括与东盟国家,一起按照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同维护好南海的和平稳定,维护南海的航行与飞越自由。这个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 至于中国会不会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首先我要说清楚的是,中国有这个权利。防空识别区制度不是中国的发明,是其他一些大国的发明。中国在东海划了,在南海是不是需要划,要根据我们受到威胁的程度。如果我们的安全受到威胁,当然有这个权利划。这取决于我们的综合判断。 我们希望其他国家不要借机来威胁中国,希望其他国家能够与中国一起努力,相向而行,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不要把南海变成一个战争的发源地。中国的目标是希望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谢谢。 三、人民日报:中方为什么专门就中菲南海争议发布白皮书?希望通过白皮书传达什么信息? 刘振民:中国政府发布白皮书想传递几个信息,表明几个立场。一是我们要澄清一些事实。因为在三年半前,菲律宾时任政府提起仲裁的时候,它的仲裁请求歪曲了很多事实,很多法理被他们曲解了。在仲裁庭的审理过程当中,也歪曲了很多事实,在适用法律方面犯了很多错误。所以我们首先的目的就是澄清事实,说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是历史形成的,不完全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有一般国际法的规则。这是一个方面,澄清一些事实。 二是要说明中菲之间是有协议的,谈判解决南海有关争议是唯一出路。这既展示出中国的政策,也向国际社会、向南海周边国家、也向我们的邻居菲律宾发出一个积极的信号,中菲南海有关争议也好,整个南海争议也好,只有通过谈判才能解决,没有别的出路。所以不要以为一个仲裁庭能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大家有必要好好读这本白皮书。谢谢。 四、英国广播公司:中方一直在说希望通过达成共识来解决南海的有关争议,那么中国是否愿意同其他国家一起分享南海的资源,包括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是否有相关一些机制比如说国家之间直接达成双边协议来分享这些资源?中国是否打算这样做? 刘振民:应该说,从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后,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陆续都成为了《公约》缔约国。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划界争议也就呈现到了台面上。为了处理这些争议,中国与各个南海周边国家都建立了双边沟通的渠道。比如说,中国与越南启动了关于海洋划界谈判。中越之间通过多年努力,2000年签署了“北部湾海洋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管理协定”。中越之间的海洋划界谈判、海上共同开发的磋商、低敏感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北部湾湾口外海域合作等很多机制都在有效运作。两国还于2011年签署了“关于解决中越海上问题的指导原则协议”。 中国与菲律宾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保持双边的沟通。有渔业方面的沟通,还有建立信任措施工作组。在阿罗约总统时期,中国与菲律宾还在中菲有关争议海域进行海洋地震方面的合作。后来越南也加入,曾进行过三方海洋地震方面的合作。当初我们曾期待海洋地震工作之后,三方能把合作转到下个阶段。但后来菲律宾政府更换了,我们的合作伙伴的立场也变了,这个合作就停下来了。 此外中国与马来西亚、与文莱都保持着双边沟通与合作。实际上,中国也好、南海周边国家也好,都知道解决南海争议的复杂性,这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一直在探讨合作。中国也是最早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倡议的国家。这个倡议中国当年最早就是向菲律宾提出的。中国的这个政策没有变,但中菲之间的合作从阿基诺三世政府提起仲裁后就中断了。我希望仲裁结束之后,大家能翻过这一页。仲裁裁决肯定没有效力,也不会被执行。大家还是应该回到谈判桌上,通过谈判解决争议;还是应该回到合作的轨道上,通过合作来分享共同利益。 我想,无论渔业的合作也好、油气资源合作也好,都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是可以就此达成协议的,我们有这个信心。谢谢。 五、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有人认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88条第4款有关规定,仲裁庭对仲裁事项是否有管辖权应由仲裁庭自行决定。中方认为仲裁庭无权审议中菲南海有关争议的依据是什么? 刘振民:我听到有人提到过这样的观点,仲裁庭的仲裁员也这样说过。但这种观点就是仲裁庭滥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滥用权力的一个表现。为什么呢?《公约》第十五部分规定的争端解决程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孤立地来看。 首先,仲裁庭应该明白,领土主权争议不是《公约》调整的事项,它是属于传统国际法调整的。第二,根据《公约》第298条,缔约国有权将包括海洋划界在内的争议排除适用强制争端解决程序。如果有人想利用这个所谓“强制解决争端程序”提起仲裁的话,仲裁庭也应按照《公约》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包括第280条、第281条。也就是说,要首先考虑当事国是不是就争端解决方式达成过协议。正如中国政府多次讲到的,中菲之间的协议明明白白地放在那儿,很多声明、很多协议放在那儿。中菲之间达成过通过谈判解决有关争议的协议。而仲裁庭无视中菲这些协议,没有有效适用《公约》第280条、第281条。同时,即使遇到一个所谓涉及《公约》解释和适用的争议,按照《公约》第283条,仲裁庭也应该去查清当事国是不是就解释和适用的问题进行过讨论。很遗憾,仲裁庭没有查明这一点。所以说,仲裁庭无视了很多事实和程序,武断地判定根据《公约》第288条第4款,它有权裁定自己是否对本案有管辖权。这完全是滥用《公约》规定,滥用程序,无视中国应有的权利。所以这个仲裁庭的公信力在各个方面都有问题,完全没有公信力。 仲裁庭在适用程序上必须严格遵守《公约》的规定。但要求走到的程序它没有走到,你不能仅仅拿出《公约》中的一条来说你有权做什么事情,法律没有这样的规定。法律既规定了权利,也规定了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能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仲裁庭在裁定管辖权的时候,想行使权利,但没有有效履行义务。《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义务没有得到履行。谢谢。 六、深圳卫视:现在有舆论形容南海仲裁案裁决是一张废纸。但如果真的有相关国家执行这张“废纸”的话,中方如何应对? 刘振民:国际法上有个规则叫做“非法行为不产生合法效力”。以此类推,无效的裁决不可能得到执行,不会有约束力。一张废纸的裁决也没有人执行。 我想南海有关周边国家也好,域外国家也好,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仲裁裁决就是一张废纸,没有约束力,是无效的。所以谁要想执行这个裁决,就会构成新的不法行为。中国政府也会采取必要的手段阻止他们。我们希望各国在南海的活动和行为、各国在南海的主张能够回归到这个仲裁裁决之前的状况。大家要通过谈判来解决有关争议,通过合作来管控争议,通过合作来分享利益。这个裁决不可能得到执行。谢谢。 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您刚才说到白皮书主题是继续通过谈判和菲律宾解决这个问题。由于仲裁是菲律宾提起的,仲裁裁决已经做出,尽管中方表示不承认、不执行、不接受,如果菲律宾作为申述人的观点得到了裁决的支持,是不是中方必须要菲律宾也同时不接受裁决,才作为重启谈判的先决条件呢?如果重启谈判之后,因为中方坚持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水域的主权,是不是也绝对不能谈主权方面的问题呢?因为裁决当中也表明了支持菲律宾称中国的有些行为已经侵犯到了菲律宾主权相关的利益。 刘振民:你提到的有些问题是属于谈判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谈判过程中搁置的问题。但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谈判的问题,是能不能回归到谈判的问题。中方的愿望和政策是希望菲律宾新政府能够与中方相向而行,认识到这个裁决是一张废纸,不可能得到执行,能够放下裁决,把裁决搁到一边,回到谈判桌上。 而中菲之间谈判的基础是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按照国际法进行谈判,这是各国谈判的基本原则。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双边沟通的,所以谈判也不可能是按照裁决来谈判。如有人主张按照裁决来谈判,中国不会去谈。所以我们要明确,我们白皮书的主题是“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菲南海争议”,是要把仲裁裁决搁到一边,回归到谈判轨道上。 裁决解决不了争议,所以不要期望按照裁决去谈判解决争议。我希望菲律宾朋友要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很多菲律宾朋友也都支持中方立场,其他人不要在里面搅局,鼓动菲律宾一定要执行裁决。搅局不会有好结果,只会进一步激化南海周边国家、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相互矛盾。谢谢。 八、中国日报:我们注意到,最近有一些东盟国家明确表示反对南海仲裁案。中方如何看待后仲裁时代中国—东盟关系? 刘振民:首先要说明的是,南海争议是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之间的问题,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所谓的声索国就那么几个,而东盟有十个成员国。但是坦率地讲,由于南海争议的存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干扰。但是中国的政策和愿望是希望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不要受到影响。我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努力的。所以过去三年多来,我们在应对菲律宾仲裁案的过程当中,也在积极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东南亚的时候提出了“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倡议。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系列会议时提出了中国—东盟合作的2+7合作框架。这个2+7合作框架还在落实过程当中。中国—东盟合作总体上没有受到南海争议太大的影响,但的确受一定干扰。客观讲,我们是坚持把南海问题放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框架内,由中国和东盟国家一起处理,争议由当事国谈判解决,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过去25年,特别是过去十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取得快速发展。这些合作对中国和东盟国家是互利共赢的。我想随着中国的发展,也会带动整个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今年9月,我们将在东盟轮值主席国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纪念中国—东盟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的峰会,中国和东盟领导人都将出席。我们希望借这个纪念活动的契机,进一步提升中国和东盟合作,深化中国和东盟合作,希望南海问题不要影响中国与东盟合作。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把南海问题留给《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进程去处理,不要让它影响与东盟的合作。我们希望东盟国家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谢谢。 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观点认为,裁决结果的出台有助于各方澄清声索,缩小分歧,并将成为有关国家通过外交方式解决争议的基础。您怎么看? 刘振民:我们过去三年里一直讲,这个仲裁庭没有管辖权。这个裁决没有约束力,无效、非法。这样一个无效的裁决、不公正的裁决,怎么能够成为缩小分歧的基础呢?大家看到了,这个裁决完全是为了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完全是为了使菲律宾自己的有关主张和有关行为合法化。这样一种极端的、偏激的裁决,怎么能够有助于缩小分歧呢?怎么有助于各当事方澄清声索呢?所以我想,仲裁庭的偏见、它的极端性、它的不公正性、它的非法性决定了这个裁决不可能成为缩小各方分歧的基础。 缩小分歧的基础还是要回到各方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则基础上来。大家不是都讲按照国际法办事吗?那么就回到国际法基础上来。怎么办呢?大家要通过谈判来解决。谈判就是大家缩小分歧的过程,谈判的结果也是缩小分歧的结果。这是中方的一贯政策,也是我们的成功实践。我们通过谈判与周边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邻国划了陆地边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国家的主张与中方也是不一致的。我们与越南划定北部湾海上边界,也是双方缩小分歧的过程。所以,缩小分歧、澄清主张,平台就是谈判,依据就是尊重历史事实,按照国际法,没有别的途径。谢谢。 十、凤凰卫视:关于中国和菲律宾的关系,菲律宾新任总统在当选和上任之后发表了一些言论,尤其是在中菲关系上也有一些积极的言论。这个裁决出来之后,中方如何评价杜特尔特的这些言论?这份裁决对中菲关系的影响会是怎样的? 刘振民:中国和菲律宾是隔海相望的邻居,两国有着上千年的友好关系。尽管菲律宾是天主教国家,但中菲在传统文化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菲律宾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中国第二天也可能就遭受到。比如说台风,菲律宾平均每年遭受23至25次台风,第二天就刮到我们台湾岛和大陆东南沿海了。所以中菲在一定意义上是命运共同体,是面对自然灾害的命运共同体。 实际上,中国和菲律宾从1975年建交,不管菲律宾总统怎么换,中菲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友好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不理解,为什么阿基诺总统当时要提起这个仲裁,侵犯中国的权益。事实上,他上台以后不久还访问过中国,所以他的这个作为确实使我们很不理解。我想,幸好菲律宾政府最近大选之后更迭了,也给改善中菲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刚才我也讲了,实际上王毅部长昨天晚上就讲了,我们对杜特尔特总统和菲律宾新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特别是在应对仲裁问题上做出的积极表态和姿态是表示欢迎的。我们希望中菲两国能够回归到谈判解决南海争议的轨道上来,也为中菲两国关系转圜、加强两国的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我想,经历这场仲裁案的风雨之后,我们希望雨过天晴的这一天很快到来。但是能不能到来,我们还要等待,我们也有耐心、有信心等待。我想,中菲的合作会给两国人民、给菲律宾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会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为东南亚的和平稳定、为南海的和平稳定、为南海的合作做出贡献。谢谢。 十一、新华社:我们知道中国于2006年就根据《公约》做出过排除性声明,但是却被仲裁庭判定是不影响它的管辖权。请问对其他同样做出过类似的排除性声明的国家,这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刘振民:1982年以前,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谈判过程中,我们的前辈还是很有智慧的,制定了第298条这样一个条款,允许缔约国在批准和加入《公约》时,依据第298条做出一个声明,把涉及海洋划界、军事活动等问题排除在强制解决争端程序之外。为什么呢?因为《公约》的目标是为了保持一个稳定的国际海洋秩序。稳定的国际海洋秩序怎么维持呢?因为国际社会不像国内,国内有立法机构、执法机构、政府机构,国际法上不承认国际警察。国际法、国际海洋法是靠各国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协议来执行的。这就形成一个传统,海洋划界争议要靠当事国之间的相互同意来解决。所以《公约》第298条允许把海洋划界、军事活动、执法活动排除在强制解决争端之外,就是出于维护稳定的国际海洋秩序的需要,出于维护稳定的国家关系的需要,这是国际现实的需要,也是国际法的需要。 《公约》1994年生效以来,做出这个声明的有30多个国家,包括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中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四个国家,即俄罗斯、法国、英国和中国。美国到现在还没有加入《公约》,在《公约》之外指手划脚,让我们缔约国遵守《公约》,他自己却不加入。 在做出声明的约30个国家当中,他们对这次裁决的结果也非常关注。因为仲裁庭裁决的结果不仅侵犯了中国的权利,也损害到了第298条的法律效力,一定意义上也损害到了《公约》的完整性,损害了《公约》所确立的争端解决程序的完整性。大家可以好好读一读《公约》第十五部分,这个解决争端程序是系统的,不是一条一款。仲裁庭就犯了一个错误,它按照一个条款来做出裁决,认为自己有管辖权,但他们忘了这个程序是完整的一套东西。所以我想,这个裁决损害到的不仅是中国的权利,损害到的是整个第298条所确立的制度的权利,是《公约》的完整性。我想,将来有关国家也会妥善应对这个问题。谢谢。 十二、香港中评社:我们注意到在中国大陆方面努力维护在南海的主权和权益同时,昨日台湾当局也发表声明,认为在南海享有国际法和海洋法之上的权利,也认为这个判决不具有法律效力,想请问您对于台湾当局的这一声明有何评价?另外未来两岸在共同维护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权益方面还可以做些什么? 刘振民:来自香港的记者,应该说“内地”,台湾的同胞们讲“大陆”,这是我们两岸四地之间特有的相互称呼。这是说笑话了。 你讲的这个问题,媒体的朋友都关注到了。台湾方面昨天也就这个裁决表明了鲜明的立场,他们反对这个裁决。因为这个裁决侵犯到的是所有中国人的权利。维护南海的主权、维护南海的海洋权利,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义务,共同的责任,就是维护我们的祖产。两岸这种分离状态是历史造成的,两岸迟早会统一。但是捍卫南海祖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义务,这一点两岸是有共识的。两岸国际法学界在这方面的交流非常广泛。我想在这一点上,两岸的共识是不会变的,我们也希望和台湾同胞一起共同努力,维护好我们的祖产。谢谢。 十三、东方卫视:如果菲律宾不肯回到谈判桌上,中方有没有一些其他的后续措施? 刘振民: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像婚姻一样,双方要相向而行。我想,如果菲律宾方面不愿意回到谈判桌,中国和菲律宾的关系必然会受到影响,目前这种状况就很难改变。这就是为什么经过三年多以后,菲律宾领导人、菲律宾政府、菲律宾许多朋友都认识到,如果不回到谈判轨道,中菲关系会持续受到影响。谢谢。 十四、中国新闻社:裁决出台以后,中方如何看待《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作用?会不会停止“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进程? 刘振民:我首先要说明的一点,非常不幸,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否定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法律效力,特别是否定了《宣言》第4条规定的“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解决争议”义务的法律效力。我看到有很多文章,包括中国国际法学会的报告也进行了批驳。仲裁庭否定《宣言》效力,否定《宣言》中承诺的法律效力,是有违国际惯例的,是有违国际法院作为最权威的国际机构的司法判例的。因此,这个裁决也引起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对《宣言》的关注和关切。中国和东盟国家在过去两年多来的沟通中非常鲜明地表示,希望东盟国家不要因为这个裁决而放弃《宣言》。东盟国家也一直在重申《宣言》仍然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应对南海问题的地区规则。我想说,《宣言》就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应对南海问题的地区规则。 我过去五年一直在负责这方面的事务,负责《宣言》的落实以及“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工作。应该说,我们有关的磋商进程都在往前推进,《宣言》总体不会受到影响。东盟所有国家都跟我们承诺,《宣言》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宣言》是当年11个国家的外长一起签字的,签了字的协议是有约束力的,不会因裁决受到影响。中国会继续与东盟国家一起推进全面、有效、完整地落实《宣言》,会继续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争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谢谢。 郭卫民:最后我再想说一个观点,有人说仲裁裁决公布会使中国受到孤立,我想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这个目的也不会实现的。中国政府、外交部都发布了一些信息。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自各大洲有70多个国家的政府已经表明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媒体朋友,包括一些智库、专家学者,他们也用不同形式表达了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也有媒体说他们希望了解有关具体情况,我想如果需要,适当时候我们会给媒体朋友们提供更多的具体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振民副部长,谢谢各位。 本文转自:外交部网站
2016-07-18
查看详情
2015年中美博弈及未来走势
卞  庆  祖 内容提要:在今年多半时间里,美国舆论在南海问题和网络安全等方面频频对华发难,负面影响突出。美国政府官员高调批评指责中国,两国在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等方面的博弈加剧,致使中美紧张关系升温。9月“习奥会”成果丰硕,达成多项共识,稳定了中美关系。两国关系未来发展趋势可能从原有的“问题领域”,向地缘战略和国际秩序观等方面扩展。中美关系有新变化,矛盾冲突风险将增大,但“不开战”是两国底线。然而,中美仍会在“竞争与合作”关系中继续前行。 关键词:中美博弈,地缘政治,国际秩序,部分变质,底线,共识,合作           今年来,美国舆论在南海问题、网络安全、人民币汇率等方面对华频频发难。美国政府官员高调批评中国,提高对华指责施压的调门。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斗争不断升级,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中美在地缘政治、国际秩序和经贸规则制定等方面的矛盾分歧日趋激烈,中美博弈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所有这一切导致“中美紧张关系的升温”(1),对两国关系发展前景投下阴霾。今年9月“习奥会”成果丰硕,达成多项重要共识,“为双边关系螺旋下滑按下暂停键”。(2)今年中美关系不平静,挑战空前。两国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引起中美两国及国际社会的的广泛关注。                (一)       1,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分歧升级,成为两国博弈的焦点 美国政府官员今年来一直在南海问题上说三道四,大放厥词。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出面挑拨南海纠纷。他在4月指责中国将菲律宾“挤到一边”,“利用绝对的块头和肌肉迫使其它国家曲服”。6月在会见外国代表团时説北京“推肘排挤别人”。他还在11月APEC举行前和在东亚峰会上,公开要求中国停止在有争议地区的填海造岛、修建新建筑和军事化。美国副总统拜登批评中国在南海的行动,是挑战“航行自由”,“引发地区紧张”。美国防部长卡特发“横话”,要求中国“立即和永远停止在南海造岛”。 美国务院助理国务卿拉塞尔指责中国的陆域吹填工程是破坏南海和平稳定。如今,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赤膊上阵,咄咄逼人,已经不再遮遮掩掩而从幕后走向台前,并在行动上介入了南海主权争端。美国使出了舆论围攻、外交挑头以及军事示威挑衅等招数,形成了中美直接角力。美国军方人士发出各种煽动性言论,“搅浑”南海局势。他们炒作“中国威胁论”,鼓吹中国是“亚洲最大威胁”,欢迎印度进军南海,邀日本自卫队巡逻,还建议东盟联合巡逻。美国鹰牌政客和学者在谈论南海问题时,甚至提出包括动用军事手段可能性的向中国摊牌方案。美军军机5月“侦察永署礁等三个岛礁”。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威夫特7月乘侦察机巡逻南海7小时。特别是在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后不久,美军“拉森”号导弹驱逐舰10月27日强行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附近海域。对此,中国军舰依法对美军舰严密跟踪监视。中国通过多个渠道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停止这种错误行径和和危险举动。但美军宣称将继续进行南海巡航,计划今后每季度派军舰到南海航行两次,使其例行化。美国继“拉森”号后再度挑衅,11月8日美军两架B-52战略轰炸机飞近中国南沙岛礁,中国地面控制人员两次发出口头警告。美军B-52飞近南海岛礁和向南海岛礁12海里内派遣舰只“巡航”,违反国际法,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它损害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使南海紧张局势实质性升级,并可能将中美推入危险的漩涡。南海问题已成了中美关系中“一个越来越疼痛的点”,(3)被演化成中美两国斗决心拼意志的试验田,有可能成为中美较量的爆发点。英国《每日电询报》文説,这为“本来就一触即发的南海局势火上加油”。 美国政府官员的言行表明,美国已放弃“中立”立场,直接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完全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南海问题升级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有危机感,担心失去在国际社会尤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为此,美国发动新一轮“强硬攻势”,对华强硬的一面清晰凸现。美国除调整在亚太军力,确保其军事“存在”,空军的60%海外部署力量已经在亚太,还加强亚太地区的前沿部署,强化与亚太各国的同盟与伙伴关系。美国将向亚太派遣“最先进和最尖端”的武器装备,美军P-8侦察机(新一代海上巡逻机)于12月在新加坡部署。将在明年或后年在太平洋地区部署最先进的隐形战机F-35。还计划在2020年前,把60%的海军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美国高调拉域外力量介入南海问题,美日两国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把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协定》,明显针对中国。美国把南海作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抓手,制衡中国发展。 此外,美国今年又热炒网络安全问题,制造中美关系的杂音,干扰中美战略互信,给两国战略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障碍,致使中美之间围绕网络安全的争执和冲突再次凸显。美国在上半年説美国人事管理局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是“中国黑客所为”,后又称2010年来“中国黑客”在窥探美国高级官员的个人邮箱。(4)事实上,美国一直制造“中国网络威胁”的社会舆论,拿网络安全説事。就在中美元首9月会唔之前,美国媒体还迫不及待地把“黑客攻击”抛出来,称华盛顿准备对通过网络攻击窃取商业机密的中国企业实施经济制裁,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在美国众议院关于“全球网络威胁”听证会上,“来自中国的威胁”成为关注焦点。美国国家情报局总监克拉珀妄称,中国的网络间谍活动瞄准广泛的美国利益。有美国媒体説,中美正陷入一场具有冷战意味的争执。(5)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  2,“问题领域”的范围和程度扩大,TPP、亚投行成新议题 “3T”(贸易Trade、Taiwan台湾、Tibet西藏)长期来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问题领域”。美国对台军售,不尊重两国政府正式签定的公报。美国国家领导人多次会见达頼。美国利用“3T”遏制和分裂中国,严重干扰中美关系,“从未顾忌过”挑战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美国政府12月中旬宣布对台18亿美元军售。奥巴马将成为唯一一个任内四次对台军售的美国总统。人权问题是美国攻击中国的重要工具。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时常公开指责中国,念念不忘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由于近年来美国对华焦虑感上升,对华防范的领域逐部增多,从台湾问题扩大到太空疆界,防范的区域从台海扩大到南海,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 近年来,中美围绕亚太地区经贸主导权,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6)美国强力推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希望通过这一合作机制抢先制定“下一代”贸易规则,掌握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削弱中国在地区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为对冲中国崛起在亚太的影响,美国倡导TPP,但排斥中国加入。TPP的 一位美国官员説,“TPP是一个只禁止中国入内的俱乐部”。(7)中国积极推进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被视为美国主导TPP的竞争对手。对于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美国则尽力说服其盟友进行抵制,但是英国,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等一些美国最为亲密的盟友却不听从美国反对指令,反成了亚投行的创始国。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成立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等机构,表明中国已准备承担更多的全球和地区责任。但是,美国却认为中国积极有为会损害美国及其盟友利益,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的领导地位。中国西进会形成“北京的欧亚大陆势力范围”。并把这些称作是“中国正在建设一系列替代制度”,以此建立另一种国际秩序。事实上,中国既没有意图也没有能力挑战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国无意把美国排挤出亚洲,而愿意看到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积极作用。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积极进取,并非与美国竞争,而是推动国际秩序更完善有效,更好推动全球共同利益。今年,不仅南海问题和网络安全,而且亚投行和TPP等也都成了中美关系的新焦点。两国之间的“问题领域”不仅增多,而且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还使得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多变。 3,面对中国迅速崛起,美国心态失衡,表现焦虑和恐惧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更坚定地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新常态很不适应。美国对中国崛起尤其是中共18大以来进取态势的焦虑,前所未有,美国的情绪相当纠结。对于中国外交的“三箭齐发”(在政治上提出“亚洲安全观”,在经济上倡导建立亚投行,在安全上加快在南海填海造岛的力度和进度),(8)美国朝野一些人感到吃惊,极为不安,感受到严重的挫败。在美国眼里,中国外交趋于咄咄逼人,似乎已放弃“韬光养晦” ,而只追求“有所作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崛起可能导致一次全球实力均衡的大洗牌。中国是有史来国家实力最接近美国,且令美国无力拉开距离的崛起大国。其实,这些都是美国对中国外交的误读,也是对中国认知的误区。美国似乎无法痛下决心抑制中国发展,但也找不到应对中国走强的办法。由于中国崛起“ 引发华盛顿担忧”,给美国社会带来持久的危机感。(9)美国对华怀疑和消极面非常突出。美国心态失衡是其唯我独尊的陈旧思维作祟。美国霸权心态决定其难以容忍和接受中国的崛起。美国心底里仍未接受与中国平等对话。奥巴马总统曾称,美国将继续引领世界100年。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包道格认为,美国政府并未做好和中国平起平坐的打算。不做老二是美国的国家信仰。正如基辛格所説,美国有“美国特例论”,视已为独一无二,可以作任何想做的事情。 焦虑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过激反应。在美国社会整体焦虑的背景下,两国彼此对对方的看法正变得愈加负面。(10)面对中国作为崛起大国的强势表现,美国作为守成大国还表现出了恐惧。在美国今年出现一场深度空前未有的思想辩论,辩论主题是“我们该拿中国怎么办”。在美国大选临近和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气氛中,“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显著变化”。(11)美国两党精英已形成共识,中国是唯一有潜在可能性取代美国的国家。美国战略界基本主张调整改变对华战略方针,把中国当成美国长远的头号挑战对手。从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与中国硬顶来看,美国的对华战略可能要发生变化。事实上,中国不会在战略上挑战美国,但美国要在战略上尊重而不是害怕中国。面对新兴大国中国的崛起,美国难以适应,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 4,“习奥会”亮点多,对中美关系起着稳定作用 在美国国内关于中美关系的负面声音频现和不佳政治气候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虽面临困难挑战但还是取得圆满成功,不仅为今年来双边关系“螺旋下滑按下暂停键”,阻止两国关系恶化,而且有助于推动中美关系继续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此次会谈向外界释放出中美关系发展的积极信号,为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将载入中美关系的史册。中美在这次“习奥会”中,两国最高层愿意正视分歧,探寻彼此对中美分歧的理解和管控分歧的方法,在人文、经贸、能源、气侯变化、环保、金融、科技、农业、防务、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和国际事务以及热炒的网络安全等诸多领域达成重要共识。在双边务实合作、国际与地区问题等领域达成了49项成果,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充实了具体的合作内容。其中,在经贸领域双方同意“强力”推进BIT问题的谈判,以达成一项互利共赢的高水平投资协定。在两军关系方面,同意继续就“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的其它附件进行磋商。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同意建立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在气候变化领域,继去年“习奥会”两国元首会见后又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美国还宣布停止杯葛亚投行,停止抵止中国主导创立的亚投行,希望恢复正常的经济关系。 (二) 1,中美关系从原有矛盾向地缘战略和国际秩序观之争扩展 21世纪的国际体系正经历权力和影响力的转移。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是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主权,保持南海的和平稳定。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维持它的海洋霸权和在亚太的影响力,牵制中国。中美“互为对手”是由它们在亚太地区的不同目标引发的。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怀特认为,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对亚洲领导权的争夺。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深入,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摩擦增加,彼此的抱怨也越来越强烈。中国军力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则加剧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和不协调。美国在亚太地区制衡中国的力度在增强,方式也更多样化。在此情况下,中美关系正在从原有的“三T”“核心利益导向”关系,越来越多演变成“地缘战略竞争导向”关系。(12)美国近日派军舰闯南海的事件,是双方在南海的利益碰撞和在南海的秩序和规则之争。有媒体文章説,中美关系当前处于全面竞争状态。(13)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可能是当前中美关系的特征。 今天亚洲秩序正面临极大的改变压力。“中国迅速崛起影响了原有的世界秩序”。美国希望未来世界秩序仍由其主导确立,担心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挑战甚至颠覆现有的规则,将影响美国和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奥巴马説过,“我们一定要让美国来制定全球经济规则。否则中国就要去制定”。奥巴马在今年“习奥会”和TPP达成协议后发表声明还表示,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家书写全球贸易规则。中国则强调各国内部事情由各国方面解决,国际社会共同事情由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解决。为此,中国率先提出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大国关系等一系列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理念,但美国囿于霸权思维,不希望有一个大国与之分庭抗礼,不希望国际秩序的话语权被中国所掌握。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客观上形成了对由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秩序和美国领导力的挑战。中国积极推进并加速亚太自由贸易区,与韩国和澳大利亚签订双边自贸协定,似乎对美国产生了竞争压力。然而,美国倡导的TPP 作为亚太贸易新网络体系,则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新地缘经济和政治工具。美国人士认为,(TPP)成功与否,将决定未来数十年是由美国还是中国主导全球经济的基本规则。今年7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把中俄称为挑战现行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中美关于“亚洲地区秩序的观念互不相让”,(14)两国在国际秩序和经贸规则等方面竞争逐渐显现,这是一场权力斗争。(15)南海问题成了“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 2,中美关系有新变化,摩擦冲突风险增大 中美两国社会在双方关系未来走势的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和感受。今年“习奥会”之前,美国媒体和战略学界对华的负面情绪广泛严重,狠话频出,有的认为中美关系到了临界点。中国社会的公开表态相对积极,评论和看法多数较为平和。中美在两国力量对比、双方战略态势、战略基础和战略环境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因中国没有出现美国所期待的改变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容忍或许正在演变”,(16)致使中美关系的格局出现变化。(17)承认中美关系有新变化,不是消极悲观,而是要有新思路和新框架来指导变化了的中美关系。今年美国的对华战略大辩论,是在中美关系出现变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既影响中美关系的健康平稳发展,也影响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和信任。美国有关对华的战略大辩论表明,美国对中国未来走向没有底,正在对中美关系重新进行反思和评估。相当强势的观点认为美国过去对华评估有误,主张重新审视和调整美对华政策的呼声明显上升,“人们开始寻找新路径”。(18)就是在今年大辩论中占多数的观点,他们虽然认为应继续对华“接触加遏制”政策,但主张要加强防范和遏制的力度,重点“是抗衡中国力量的崛起,而不是继续帮助其占上风”。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学界大佬布热津斯基,过去一向反对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中美对抗冲突难以避免”的观点而现在开始认为中美关系有可能进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危险。一些曾坚定支持中美合作的团体现在逐渐调整立场,支持对华强硬。反华势力更是积极鼓吹对华全面遏制,加剧中美战略博弈。美国军方和政府对中国的看法都变得强硬。(19)美国锁定中国为其“霸权的头号挑战者”,主动挑起中美博弈,在意识形态、经济金融、地缘政治及军事领域等方面对中国采取一系列行动。 在分析中美关系未来趋势时,我们要清醒看到由于中美竞争态势上扬,不确定性将继续困扰两国关系。美国要当世界老大与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紧追其后的中美关系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存在。美国追求绝对安全和维持在亚州的军力优势与中国维护日益扩大的安全利益的矛盾,也在逐渐尖锐。如今,越来越多美国官员和分析家敦促政府采取更强硬行动。中美双方信任赤字严重,战略互疑突出,战略互信减少。中美战略竞争“已成为新常态”。可以预估,中美关系相对稳定的局面将一直持续到奥巴马政府任期满为止。基辛格今年在与傅莹对话时説,对中美关系进行根本性哲学评估只能留待下一任美国政府。从中长期看,中美关系可能会有大的挑战,有不确定性。今后5-10年是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关键时段。因为中美两国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联系紧密,但在政治上和战略上是敌对的。双方战略利益是有冲突的。(20)中美战略竞争因素不时主导了两国的主体气氛。双方会互相测试战略心理的底线,在行动上充满冲突风险。将来无论共和党或民主党谁入主白宫,美国都会做出对华政策的调整或修改,总体将趋于强硬,甚至可能推行“全面对华强硬”的政策,(21)从而使两国关系未来往新冷战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加大。(22)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斯蒂芬斯文章称,中美未来或爆发冲突,最好的局面是“冷和平”。 美国原先以“防”华为主可能转为突出“抗”华的一面。美国对华政策经常在“战略伙伴关系和绝对遏制政策之间摇摆”,摇摆过程就是冲突的过程。 3,“不开战”是中美两国底线,但存在偶发事件的可能性 我们既对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抱有信心,持积极态度,又对现实中突出的矛盾和冲突,冷静分析谨慎处置。展望未来趋势不必悲观但要有忧患意识。 一方面,中美两国社会对“不可能开战”的信心相当坚实。双方有强烈共识,绝对不能正面冲突。“不开战”是两国的一条底线。在今年习奥会中,中美元首都表示拒绝“修昔底德陷阱”,这等于宣布中美不会走向“修昔底德陷阱”所指的战争。中国发展经济及解决国内问题的任务十分繁重,不可能把全面挑战美国定为国家目标,中国对美战略将长期是防御性的。美国外交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避免中美发生直接冲突。在奥巴马政府任内,美国将继续试图稳定中美关系,通过完善危机管控机制,尽可能降低同中国发生战争或战略碰撞的风险。尽管在保守势力鼓动下美国军方正加紧应对可能的冲突的准备,一些高级军官有打仗冲动,但美国政治领导人会尽量避免中美重大军事冲突或战争。中美两国不会走上对抗的不归路,更不可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布热津斯基认为,中美两国避免发生冲突符合两国利益。中美两国需要相互妥协避免对抗。选择与中国战略摊牌的后果是中美双方都难以承受的。在当今核武时代,两国大国之间的战争不仅没有赢家,而且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波拉克认为,美国历史上从未与任何有核国家发生武装冲突,既然战争(选项)不在桌面上,奥巴马清楚,他必须找到与中国和平相处之道。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中美关系的宽松度在减少。寻找外部的竞争对手,是美国的必须品。美国总有些人把中国説成是敌人。美国国防部长卡特11月还称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潜在威胁”。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立场对立,将成长期趋势。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不断,而中国也不示弱。美国在南海的“挑衅行为可能导致檫抢走火”。(23)如中美关系的紧张酿成一场危机,危机则可能演变到失控地步。(24)中美如第三方因素处置不当,也可能将两国拖入对抗的局面,颠覆整个中美关系。(25)有国际媒体认为,未来美国以军事手段打断中国崛起的可能是存在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莫雷尔教授接受采访时竟称,中美两国爆发战争的风险“绝对”存在。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威夫特狂言,美国已做好准备应对南海出现的任何偶发事件。美国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甚至刊出了“为(中美)下一场战争准备“的文章。因此,我们对中美关系未来,既要避免热战,又要有忧患意识,从思想到行动对偶发事件有所准备。 4,中美关系重要性上升,两国会在“竞争与合作”中继续前行 目前,美国政府对华战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接触加遏制”不可能改变,其政策的两面性也不会出现180度大转弯。在美国既不甘心完全接受中国崛起,又不愿意承担与中国全面对抗的情况下,中美关系“竞争与合作”交错共存的“新常态”,将会长期存在。(26)中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仅为两国社会所接受,而且也为国际舆论认可。法新社援引奥巴马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的话,“在任何时候,两国都是既合作又竞争,我们一直在争取的是确保竞争不能定义为双边关系”。更重要的是,中美两国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美关系,致力于推进中美关系的发展。仅中共18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已通话5次,会谈6次。近年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外交场合保持了频繁接触,双方除元首和外长热线外,还建立有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商贸联委会、科技联委会等数十个对话磋商机制。去年两国贸易额5550亿美元,人员来往超过430万人次。2014年,中美双向投资存量超过4200亿美元。这些都是两国关系走向成熟的一种体现。 中美关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自1972年中美和解交往以来,两国关系跌宕起伏时有波折,但总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时至今日,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程度之高、共同利益之大、交流之密切、双边关系影响之广,可谓前所未有。中美之间矛盾分歧在上升,但两国之间的合作也在上升。中美竞争摩擦的地方不少,然而合作领域仍然很多。中美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上都保持着紧密合作,两国都离不开对方。(27)中美关系呈现出重要性和复杂性都上升的双重特点。两国社会的主流共识是“中美合作则双赢、冲突则双输”。 为此,中美双方一直试图就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探索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路径。积极推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保持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符合双方长远利益,也是我们对美工作的重要目标。中美关系是世界和平、发展和繁荣的柱石,也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中美关系稳定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还承担整个世界和平的责任。基辛格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将在我们这个时代发挥决定性作用。虽然中美两国一直是“别扭的合作伙伴”,但是中美两国仍将继续在“磕磕绊绊”的合作中前进。现在,摆在两国面前的挑战是,不应任由分歧主导双边关系的重要议程。无论如何不让局部竞争变成全面竞争,不让竞争变成对抗,中美需要考虑如何在缺乏互信情况下进行合作。美国长期对中国俯视,而现在才开始学习平视中国。相信美国正在慢慢适应崛起的中国。 注: 1,美国《华盛顿邮报》2015年5月14日 2,美国《财富》杂志2015年9月28日 3,23,英国《英国广播公司》2015年10月29日,2015年10月30日 4.25,《和平与发展》2015年第1期58页 2015年第2期第34页 5,  美国《纽约时报》2015年9月9日 6,  韩国《韩联社》2015年11月18日 7,新加坡《联合早报》2015年10月6日 8,12,26, 《国际网》2015年7月6日,2015年5月11日 ,2015年7月6日 9,17, 《环球时报》2015年8月29日,2015年12月4日 10,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杰弗里﹒贝德接受《环球时报》专访,2015年9月2日 11,15,18,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5月11日,2015年3月17日,2015年6月25日 13,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15年6月11日 14,西班牙《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站》2015年9月9日 16,日本《外交学者》2015年12月2日 19,24,27,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2015年7月7日 ,2015年2月18日,2015年2月9月10日 20,香港《凤凰网》2015年2月27日 21,日本《ZakZak网站》2015年11月12日 22,《人民网》2015年6月6日                                                       2015年12月17日  
2015-12-17
查看详情
中国特色民间外交:认识与建议
作者:李进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外交就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外交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坚持官民互补、润物无声,坚持统筹协调、立体化推进,坚持整合并优化配置资源,成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主要特点。 影响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四大因素 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 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各个部门,领导重视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间外交的走向和发展程度。一些领导重视的地方和部门,民间外交就搞得风风火火;一些领导不够重视或者总是把民间外交视为“游击队”的地方和部门,没有把民间外交工作放到应有的高度和地位,没有放到党委政府对外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上,民间组织的对外交往就会受到影响。 体制机制上的保障 本文所说的“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既不同于一般民间组织自发的对外交流,也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更不能等同于非政府组织的对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特色民间外交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体制和机制上的保证,特别是协调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队伍配套建设机制等支撑,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民间外交。 理论上的支撑 这是中国特色民间外交能否长期走下去,到底走多远的关键所在。理论来自于实践。在几十年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经过经验梳理、规律总结、思想归纳、理论提升,逐步形成总的理论框架。然后我们再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步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对理论是否成熟进行检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民间外交”这个词正式提出是在1972年中日建交前后。至今,中国的民间外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总的看来,和官方外交相比,民间外交始终处于滞后状态。这既有认识上的滞后,也有体制机制上的滞后,更有理论上的滞后。中国的民间外交搞了这么多年,我们有意识地梳理民间外交理论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大家都在尝试,但是怎么从规律上去总结,从理论上去提升,怎么通过提升后的理论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国内学术界对民间外交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看,过于偏重历史和纯理论研究,简单描述与历史回顾有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不够紧密,比较研究和对策研究明显不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民间外交在我国立体化外交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进一步向“民意沟通、民间友好、民生合作”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践与理论总结,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民间外交在新时期进行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我们搞民间外交、民间交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支持、有资源。这个支持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还有智力上的支持、人才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支持。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不同,官方外交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智库到预算、人事等一系列支持保障体系,而民间外交在上述方面都无明确的保障。过去我们的对外援助主要放在官方,据说最近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一些新的改进措施,比如说更多地支持中国的民间组织参与实施对外援助项目。我本人曾长期担任驻缅甸大使,有切身的体会。我当大使的时候,中缅关系可以说处于高峰状态,输油管道、密松电站等都是那时候开始的,但是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国已成为缅甸最大的投资国,外国对缅投资的一半来自中国。但另一方面,缅甸政局变化后,中国不仅没有得到缅甸老百姓的青睐,反而有一部分老百姓在媒体和亲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误导下对我们投资的一些项目表示不满。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逆向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应研究甚至借鉴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把援助的重点放在让老百姓受益的项目上。例如,日本在仰光援建的医院,至今影响很大。我们民间外交要想顺利开展,要想为总体外交贡献更大,就需要整合资源。不仅是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化重组,还要大力开发新的资源。13亿人民是我国民间外交的最大优势、最大资源,也是其它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如何把蕴藏在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的这些资源挖掘出来,全面、科学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这不仅可以解决民间外交的智力和人、财、物的保障支持问题,还关系到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中国特色民间外交在国际舞台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影响力的问题。 对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几点认识 大家都认同,重视和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从毛泽东、周恩来时代就开始了。长期以来,民间外交为新中国开拓外交阵地、争取国际民意支持,为我国改革开放营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对民间外交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丰富的民间外交思想。 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思想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人民外交”、“以民促官”思想;第二个时期,邓小平提出民间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第三个时期,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最近几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开展“人文外交”、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习近平同志2012年5月在会见全国友协第十届全国理事会代表时指出,“民间外交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7月,他还在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开幕式讲话中指出,“要加强政府外交、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有效互动,建立起中非全方位、立体化合作体系。” 在新形势新阶段,我们根据中央几代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民间外交思想提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这一概念,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变化做出的重要选择,也是新时期外交立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所谓“中国特色”,最根本的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和国情出发,发挥我们的制度和人口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特有的,是与我们长期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道路息息相关的,也是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中所起的领导核心作用密不可分的,这在别的国家不可思议。中国特色民间外交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围绕党中央制定的外交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开展工作。党对民间外交的领导,体现在发展方向的指引和方针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孙家正同志曾经提出了“党的原则、民间面孔、慈悲情怀”的方针,对我体制内民间组织的发展乃至如何去影响、引领体制外民间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人民的主体性 毫无疑问,在我国的民间外交中,人民是主体。换言之,由党和政府搭台,老百姓在这个大舞台上演主角。有专家提出,民间外交实质上就是外交战线上的群众路线,这个提法挺有意思。怎么坚持人民的主体性?中国搞民间外交拥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具备的优势,我们历史长、人口多、文化底蕴深厚,这都是我们的优势,而13亿中国人民正是这些优势的载体。如果13亿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发挥出来,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既要加强党对民间外交的领导和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人民在开展民间外交中的自主创新精神。我们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及作为这些优势载体的13亿中国人民为中国民间外交的大拓展提供了巨大机会。我们讲藏富于民,不仅包括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思想财富和软实力财富,要用足用好这个宝藏。 坚持官民互补、润物无声 中国民间外交和官方外交都代表国家利益,都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服务,两者渠道不同、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民间外交具有灵活机动、形式多样、渠道多、覆盖面广等优势和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弥补官方外交的局限性和不足,降低外交风险,为官方外交争取更大的回旋空间。而且有些官方做不到的事,民间有可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有些官方不好说的话,民间可以说,甚至说得更到位、更贴切。与某些西方非政府组织充当官方实现外交意图的“急先锋”不同,中国特色民间外交侧重做人的工作,做“润物细无声”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是国家关系的“稳定器”、人民友谊的“播种机”、文明对话与人文交流的“传感器”,是彰显中国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重要渠道。 坚持统筹协调,立体化推进 国外不少非政府组织也都有政府或政党背景,但一般都立足于服务本党或本派系的政策和利益,各有主张、各自为政,很难有协调统一的对外行动。与之相较,中国特色民间外交正逐步把民间组织、智库、企业等纳入国家总体外交进行战略谋划和排兵布阵,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民间组织涉外活动进行协调管理。无论双边交往还是多边活动,民间外交主动接受官方外交的指导和协调,对外保持民间特色,对内围绕共同目标有序行动,较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所以统筹协调是中国民间外交的要素。中联部受中央委托成立的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正在这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协调作用。 我们的民间组织不能完全照官方外交的口径去表态发声,外交部发言人的口径代表政府立场,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如果民间组织照本宣科,不仅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作用,外国人也不能理解。民间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政府外交、政党外交、议会外交、公共外交相辅相成,构建一种立体化的工作格局,并在这一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同样,在民间外交的架构内部,也要逐步形成立体化工作格局,中央和地方齐抓共推,工农兵学商有序发声,精英和草根各显神通,真正形成一部交响乐大合唱。 新形势下做好中国特色民间外交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民间外交工作,必须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强外交策略和手段的灵活巧妙运用。 进一步找准民间外交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民间外交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宽广的活动舞台。要做好新时期的民间外交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总体外交作为民间外交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当前两个大局的互动非常密切,因此,在对外工作中,民间外交不应简单定性为一般性的友好往来或民间交流项目合作,要“算大帐”,成为沟通民意的渠道、促进民间友好的舞台、开展民生合作的平台,从民间渠道、用民间方式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广蓄人脉,润物无声地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影响力,实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战略利益。 民间外交还要为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为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在注重政治效果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效益,把民间外交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助力。近两年,我们在云南开展了一系列重要民间外交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周边国家开展民间外交,不仅推动了有关省份的开放与发展,也为我政经结合、官民并举地经略周边提供了有力支撑。 进一步构建与我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工作格局和运作模式。 中国走向强国的道路,应该是与软实力建设同步的“双车道’,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目前我国民间外交总体战略的谋划、顶层设计、工作布局、策略战术,都距离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构建与我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工作格局和运作模式,当前似应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刚柔并济,巧妙发力。针对一些热点和敏感问题,在官方外交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民间外交形式灵活、手段多样、包容性强的特点,配合政党外交的纵横捭阖、政党外交的深耕厚植,找准切入点,把做事和做人的工作有机结合,虚实并用,该说的说,该斗争的斗争,该合作的合作,既要做一些官方外交无法做到的事,还要为官方外交探路架桥,以巧妙化解危机,突破困局。例如,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对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民间外交工作,值得大家认真研究。 第二,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影响国际涉华舆论环境。利用民间外交的各种有利条件、沟通渠道、传播平台去努力影响并改善涉华舆论环境。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影视作品、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弘扬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我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增强我国的文化吸引力,以“心相通”带“民相亲”,再以“民相亲”促“国之交”。如当前,国际社会普遍积极评价“中国梦”,但也出现一些误解和歪曲。民间外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国梦”的对外宣传,用国外百姓能接受的话语体系讲清楚“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是相通的,通过民间声音唱响“中国梦”的主旋律。 第三,参与规则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就经济领域而言,三流企业生产产品,二流企业打造品牌,一流企业制定标准、规则。政治领域亦然。当前,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舆论传播领域掌握着主流话语权,而且在国际非政府组织体系即所谓的国际公民社会中也主导着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相比之下,我国民间组织参与国际活动还刚刚起步,学习掌握议事规则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参与规则制定的程度还不深。下一步,我们要在加大走出去力度的同时,更好地参与联合国系统的非政府组织多边活动。现在联合国在政府间会议之外,对非政府组织活动也非常重视。要与联合国机构和其它国际组织建立起机制化联系,善于利用各种国际平台和机制,深度参与有关规则的制订,在某些领域甚至要力争扮演主导议题、设置议程的角色,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中国风格的公共产品,增强我国际话语权,扩大我影响力。 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没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实践就容易迷失方向或走弯路。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新时期民间外交的理论研究和与此相联系的实践探索。要在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的同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民间外交放到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立体化外交格局中去研究,放到中国对外战略、软实力建设之中去研究,放到与其它国家的公众外交、民众外交的比较中去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理论体系;逐步建立起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形成智囊团队,为中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目前从事对外交往的民间组织很多,中央层面虽有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进行统一协调,但毕竟覆盖面窄、平台少、活动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因此,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互通信息,资源共享,认真研究国别情况,共同制定、分工实施大型对外项目。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在理念、机制、载体、方式、手段等方面有所突破,既立足国情,培育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体现民间面孔,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民间外交新格局。(公共外交季刊)                                                                                                                                   (转载  公共外交网)
2015-11-20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