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邮箱:
@cpaffc.org.cn
密码:
重置
首页
友协新闻
第四期“民间外交讲堂”在我会举行
第四期“民间外交讲堂”在我会举行
时间:2018-11-28      供稿单位 :民间外交战略研究中心      打印
字号:

11月28日下午,为传承弘扬丝绸之路合作精神,民间外交战略研究中心在会内举办了第四期“民间外交讲堂”,邀请了参与“重走古丝路 奏响大合唱”特别活动的2名留学生和7名北京大学青年智库学生,以“中外青年眼中的‘一带一路’”为题,与我会青年干部交流重走古丝路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对“一带一路”的认知。

北京大学青年智库,物理学博士生张玺首先感谢全国对外友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够亲身参与并用脚步丈量“一带一路”。他通过参访“丝路驿站・绿色”(荷兰)和“丝路驿站・创新”(法国),不仅学习了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理念,更意识到在当今国际社会,东方智慧同样可以解决一些西方问题,文明交流互鉴意义深远。在人民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博士学位的德国留学生何铭(Matthias Hackler)也谈到,德国与“一带一路”有着不解之缘,“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就是由德国地理学家里希特霍芬提出,而当今德国人由不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到积极参与、深化合作,民心相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自尼泊尔,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留学生古马尔(Khadka Kunar)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讲到,他在2013年就来到中国留学,之前已在本国学习中文5年。在中国,他很兴奋可以用中国人的视角思考“一带一路”,而回到尼泊尔国内,他发现当地学者从不知道“一带一路”,到在会议中也纷纷提出“人类共同体”的说法。通过随行行走在内蒙古大草原和大漠敦煌,他感受到每个民族地区的文化虽有不同,但都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敦煌是人类辉煌文明的结晶,虽然历经千年,但仍留下痕迹,而今天的“一带一路”也一样可以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痕迹。

北京大学青年智库,专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博士生刁超群谈到途径内蒙古和宁夏交界路段污染严重,他意识到边界地带陷入治理失效的问题时,与会青年的交流达到高潮。从物理学、经济学、再到国际关系理论“公共悲剧”,只有边界地带的地区甚至国家抛弃小我,用“利益共同体”的胸怀协作磋商时,治理才能走向善治,人类才能真得走向“命运共同体”。会后,与会青年纷纷表示通过本次“中外青年眼中的‘一带一路’”主题交流,进一步了解了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以及青年在民心相通工作中的重要性。

“民间外交讲堂”由民间外交战略研究中心发起,旨在不定期邀请国际关系、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做主题讲座,提升青年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本次活动得到了人事工作部和会团委的大力支持。







罗欢   摄